ITS总复习

ITS总复习

ITS复习

信息采集技术

掌握交通信息的定义及分类方式

  • 信息:音讯、消息、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,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。
  • 交通信息:交通系统中,系统与环境之间、系统各个元素之间的用于服务、影响、干预、引导、指挥交通的所有信息。课程中涉及ITS中规划、管理、控制、服务、运行相关的信息。
  • 分类:
    • 按采集对象分:交通流信息、出行信息
    • 按更新频率分:静态交通信息、动态交通信息
    • 按时间跨度分:短时交通信息、实施交通信息、历史交通信息
    • 应用领域分:交通管理信息、交通运行信息、交通规划信息、交通服务信息、交通营运信息
    • 按产生形式分:原始交通信息、加工交通信息

掌握静态和动态交通信息包括的具体内容,了解其他分类方式中的信息内容

  • 静态交通信息:长时间内不发生改变的信息。如:驾驶人信息,道路基础设施信息,车辆信息,国土规划信息,交通设施信息,公交线路信息,静态交通管理信息。
  • 动态信息:交通流信息,交通事件信息,交通违法信息,环境状态信息,动态交通管理信息。

掌握常用的5种定点式和2种移动式采集技术的原理、布设方式、可采集的交通参数、数据特征、优缺点和适用条件

定点式:

  • 线圈:车辆经过时,车辆切割磁感线,产生感应电流,从而检测到车辆。
    布设在路面下。
    交通参数:车流量、车速、车长、占有率。
    精度高,但是维护不变,且布设对路面有损伤
  • 地磁:车辆经过时,导致地磁场发生变化,从而检测车辆。
    布设在道路表面,或浅埋
    交通参数:流量、车速、车型等
    精度不高,安装简单,维护容易
  • 微波:发射微波信号,遇到车辆后反弹。
    路测或路面上方支架
    参数:车速,车流量,占有率,车头时距等。
    适用于各种天气状况,但是容易受到干扰,且价格较贵。
  • 视频:通过摄像头,拍取视频,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。
    路测或路面上方支架
    车速、车流量、车道占有率、车头时距、车型等
    信息丰富,但易受天气状况影响。
  • 无线射频:通过在车辆上安装标签。路测读取器读取标签
    出入口或重要节点
    车辆身分、通行时间
    适用于电子收费系统、车辆跟踪
  • 浮动车:安装GPS设备,实时记录车辆的位置信息
    布设在车辆上
    车辆轨迹、车速、时间
    数据量大、覆盖面广、隐私问题
  • 手机信令:移动通信网络,手机用户的位置,分析其轨迹。
    移动通信网络
    出行轨迹等

先进的管理系统

掌握ATMS的定义和功能

ATMS:利用先进的通信、计算机等技术,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继续宁系统集成,是交通规划、信息控制等与信息系统有机的结合,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,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与指挥管理。
功能:交通信号控制、视频监控、电子警察、交通信息发布等,实现交通流量的实施检测、减少交通拥堵、提高通行能力与安全性。

狭义、广义

狭义:主要指ITS体系框架中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系统,包括交通信号控制、视频监控系统、警用车辆定位管理系统、勤务管理系统等,
广义:涵盖所有的与交通管理相关的智能交通系统,信号控制、视频监控、电子警察、交通信息发布、事故管理等。

掌握交通信号控制的适用条件、工作原理、组成、功能和技术分类

  • 使用条件:城市道路交叉口、主干道、高速公路等
  • 原理:检测器实时采集交通流量、利用控制算法进行信号配时优化、控制信号灯的切换,实现对交通流量的调控。
  • 组成:检测器、信号控制器、信号灯、通信网络和控制中心。
  • 功能:减少交通拥堵。提高通行效率。
  • 技术分类:固定配时、感应控制、协调控制、自适应控制。

掌握交通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

  • 组成:视频监控系统由前端设备、通信网络、后台系统组成
  • 主要功能:路况监视、交通违法行为监测、交通事故取证、交通流量统计与分析。

掌握非现场执法管理系统的组成、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

  • 组成:前端子系统、通信系统、后台系统。
  • 原理:前端设备自动检测交通违法行为,采集证据图像和视频,传输到后台系统进行存储和处理。
  • 功能:自动检测和记录交通违法行为,增强交通执法的公正性与严肃性。

掌握公安交通集成管理平台的系统框架、组成和主要功能

  • 系统框架:将交通管理各个子系统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,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。
  • 组成:数据采集层、数据传输层、数据处理层、应用层
  • 功能:实现对交通流量、交通事故、交通违法信息等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分析,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。

掌握主动交通管理策略类型

  • 速度协调:调整不同位置的限速,协调交通流量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。
  • 匝道控制:高速公路入口匝道处、通过红绿灯引导,提高主线流量的稳定性。
  • 其他策略:动态路肩、排队警告,通过调控交通流量,提高道路使用效率。

交通事件管理

掌握交通事件的概念及种类

  • 概念:导致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下降,交通需求不正常升高的非周期情况
  • 种类:一般事件、交通事故、道路施工、恶劣天气、自然灾害、大型活动等。

掌握交通事件管理的定义、目的及作用

  • 定义:系统地、协调的使用人力、法规、救援设备技术手段来减少交通事件的持续时间以及影响效果,提高道路的运行效率与安全。
  • 目的:迅速回复正常交通流,减少交通事件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,提高驾驶员等的安全。
  • 作用:提高道路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,减少交通事故、拥堵等。

掌握交通事件管理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

  • 事件检测:检测确定事件性质
  • 事件分析:事件类型等分析与预测。
  • 事件响应:生成事件相应策略。
  • 决策执行:执行应急方案。
  • 信息服务:通过各种渠道将信息传播给驾驶员,避免二次事故。

掌握常见的交通事件自动检测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

  • 非自动检测技术:市民报告、驾驶员报告等。
    • 方便经济直接,但是检测时间长、检测率低
  • 自动检测技术:地感线圈、摄像机检测、图像处理算法、人工智能等
    • 全天候、全程检测但是运行成本较高

先进的出行者信息

掌握ATIS的定义、功能、系统框架、拓扑结构和信息服务方式

  • 定义:对出行信息的采集、传输、处理和发布,让出行者及时、准确的了解交通状况,实现运行前或在图中的路径规划,有目的避开堵塞等路段,提升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
  • 功能:提高出行者的决策能力和出行品质,帮助交通管理者调控交通需求。
  • 系统框架:信息采集、信息处理与融合、信息发布、用户与服务系统。
  • 拓扑结构:信息采集、数据处理、信息发布、用户互动等。
  • 服务方式:路测可变情报板、手持智能终端、车载导航APP、车载导航终端等

掌握高速公路和主要城市交通状态判别的行程速度阈值标准

行程速度阈值标准:不同交通状态对应的行程速度范围

掌握常用的基于线圈的高速公路/快速路行程速度/时间估计方法

  • 瞬时模型:行驶速度恒定
  • 时间切片模型:下一个区间受上一个区间的行程时间影响。
  • 动态时间切片:同一个区间下游受区间行程时间影响。
  • 线性模型:行驶速度随距离变化。

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

掌握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定义、功能、组成和关键技术

  • 定义:基于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,利用现代智能技术,实现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功能进行优化与集成,实现公交资源的最佳运用和公共交通服务竞争能力的整体提升。
  • 功能: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,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,促进城市交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。
  • 组成:公交信息采集子系统、智能调度子系统、公交优先控制子系统、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子系统、公共交通评价监管子系统、公共交通决策支持子系统。
  • 关键技术:车辆定位技术、客流采集技术、车辆信息采集技术、动态调度、优先控制、信息发布等。

掌握公共交通信息采集子系统的内容和技术

  • 内容:公交车辆、乘客、交通环境、枢纽换乘站点等的信息
  • 技术:车辆定位技术:
    • gps、无线射频
    • 客流采集技术:IC卡、检测摄像机
    • 车辆信息采集技术:汽车行驶记录仪、电动公交数据采集。

掌握公共交通智能调度子系统的功能和调度策略

功能:优化公交计划,实时监控、动态调度决策、调度命令的下达等
策略:
静态调度:单线路调度,区域调度。
  单线路、综合多条线路进行区域调度
动态调度:驻站调度、放车调度、事件下的智能调度
公交在某些站点短暂停留。灵活调整发车时间与发车间隔。

掌握公共交通优先控制子系统的目标、方式和控制策略

目标:降低公交延误,保障公交优先通行权。
方式:被动优先(根据历史经验)、主动优先(依赖于公交车辆的检测和请求机制)、实时优先控制(优先控制结合了主动优先控制的机制和实时交通数据分析技术)。
策略:绿灯延长、红灯早断、相位插入。

掌握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子系统的内容和发布方法

内容:道路条件信息,交通运行状况信息,公交车运行信息,气象信息。
发布方法:传统路边站牌、电子站牌、服务网站。

掌握公共交通评价监管子系统的目标和需求

目标:公交系统需求管理、紧急事件和安全管理
需求:服务考核、指挥协调。

掌握公共交通决策支持子系统的功能和优化方法

功能:为公交管理部门制定公交线网规划、设计、管理、优化方案提供决策支持。
优化方法:现网评价、线网优化。   

先进的车辆控制与安全系统

掌握智能汽车的总体结构,了解智能汽车相关的关键技术

总体结构:感知模块、识别模块、状态分析模块、知识库模块、自适应模块、控制模块。
关键技术:车载摄像头、雷达、传感器配置。

掌握车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体系架构,了解主要的车路协同通信技术

基本概念:车联网、V2X。
体系架构:数据感知层、网络接入层、网络传控层、信息服务支撑层、信息服务开放平台。

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概念、分级方法和总体结构

概念: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、控制器、执行器,融合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,实现V2X的智能信息交换,智能决策,和环境感知、协同控制等。
分级方法:L1到L5
总体结构:感知层、决策层、执行层。

ITS规划设计

掌握ITS规划设计各个工作阶段的目标

规划阶段:对ITS系统未来的整体性、长期性、基本的发展问题进行思考,设计未来的ITS整体建设方案。
投资决策阶段: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批准后,项目建设正式开始前,对拟建工程的实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全面安排。
勘察设计阶段:编制详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预算。
项目施工阶段:对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建议。
竣工验收阶段:当工程全部建成、并具备投产使用能力时,组织项目验收并完成设计方案总结报告。

掌握区域ITS规划的思路和方法

  • 立项:向当地政府或授权的政府管理部分提出编制申请,批准后将ITS工作纳入年度计划,列入预算。
  • 编写工作大纲:确定规划年限,明确重点内容和工作计划。
  • 调查分析:调查ITS系统建设应用现状、梳理和分析存在的问题。
  • 起草规划草案:提出ITS系统建设具体目标和改进措施,编制建设匡算经费,形成规划草案
  • 征求意见: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,形成规划送审稿。
  • 评审和报批:组织专家评审,通过后报当地政府或授权的管理部门审批,并报上一级交通管理主管部门备案。

掌握ITS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基本流程和方法

  • 机会研究阶段:进行项目初步设想和选择,提出项目投资建议。
  • 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:对项目初步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论证,形成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。
  • 可行性研究阶段:对项目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论证,形成最终可行性研究报告,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。
  • 项目评估阶段:进行全面审核和评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,提出结论性意见。

思维导图

Comments

No comments yet. Why don’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?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